請時刻留意高頓網校“行業(yè)新聞”頻道10月28日晚上的文章更新:2014年國企改革需破利益博弈——中國企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會李錦
  這次國企改革*5特點是“啃硬骨頭”,觸及根本的利益關系,方向是市場化,核心是政企分開,關鍵是產權改革,途徑是混合所有制,目標是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增強國企效益。從央企混合所有制試點來看,改革主要以增量改革為主、存量改革為輔,以總結經驗為主、新的探索為輔。
  時代周報記者 傅明 陳舒揚 發(fā)自北京
  10月11-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簡稱“中央深改組” )派出8個小組,分別前往重慶、濟南、黑龍江、湖北等地調研國企改革。
  在中國企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企業(yè)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李錦看來,這次調研透露出了一個重要信號,國資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已經由國務院國資委的層面上交到了中央”,第四季度出臺的可能性很大。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先后召開深化改革第12、13、14次全體會議,三次會議均審議了有關國企改革試點工作方案。李錦稱,這亦是在為中央頂層設計“摸著石頭過河”。
  李錦近年來致力于國企改革的研究,是我國知名的國資專家,目前已被國務院國資委特聘為政策解讀人。
  10月23日,在國資委安定門辦公區(qū)的新聞中心二樓會議室,李錦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專訪,對正在縱深推進的新一輪國企改革進行了解讀。
  他表示,這次國企改革*5特點是“啃硬骨頭”,觸及根本的利益關系,方向是市場化,核心是政企分開,關鍵是產權改革,途徑是混合所有制,目標是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增強國企效益。
  “在這一輪國企改革中,國資委、財政部、發(fā)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委之間存在很多利益博弈,急需平衡與協(xié)調,打破這種格局。”李錦說。
  頂層方案或第四季度出臺
  時代周報:中央深改組經濟體制和生態(tài)文明改革專項小組近期共派出8個小組,分別去央企和地方調研。包括黑龍江、四川、重慶、湖北、山東等地。參加調研的部門包括發(fā)改委、財政部、國資委、人社部、商務部、科技部、國稅總局、社科院等。這透露了怎樣的信號?
  李錦:目前所公布的幾個調研的省份,均是國資大省,具有代表性:黑龍江是東北的一個典型,東北央企比例很高,石油、煤炭、重工業(yè)機械行業(yè)較多;重慶則是歷史負擔比較重;山東省資源性國企產能過剩比較嚴重;京津冀地區(qū)產業(yè)結構和污染方面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地方的國企有各自不同特點,也面臨一些共同問題。
  這次調研一方面旨在跟蹤了解各地國企改革的推進進度,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總結各地改革的經驗教訓。憑我的經驗和觀察,這次深改組的調研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國資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的推進正在加快,已經由國資委層面上交到了中央,預計出臺不會拖得太久。
  9月開始啟動的央企薪酬改革,這是敏感而不好解決的問題,已上升到由中央層面來抓,表明了中央高層對推動國企改革的重視和急切。
  時代周報:你認為頂層設計方案何時有望出臺?
  李錦:今年國企改革的推進力度非常大,我認為有“春夏秋冬”四個沖擊波:*9個是今年全國兩會前中石化等企業(y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提出;第二個是今年7月啟動的央企四項改革試點;第三個是9月推出的央企高管薪酬改革;隨著四中全會的召開,第四季度可能迎來第四個沖擊波,頂層設計方案出臺的可能性很大,中央深改組的調研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未來將迎來三大浪潮,一是民營經濟活力充分釋放的浪潮,二是企業(yè)結構重組的浪潮,三是隨著產業(yè)結構大調整,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帶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的潮流。三大浪潮可能成為重塑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新動力。
  時代周報:這次國企改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有著怎樣的地位,將發(fā)揮怎樣的影響?
  李錦:和上世紀末那場國企改革相比,新一輪國企改革更艱難和更重要,它決定著中國經濟的走向甚至經濟的安危。應該說,它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如果不能取得成功,那么這次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將無法進行下去。這是因為國企改革所面對的一切問題,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將遇到的各種“絆腳石”的折射。只有完成國企改革,摸索出理順各級關系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全面深化改革。
  部委間的利益博弈
  時代周報:事實上,在國資國企改革中央版方案出臺前,許多地方國企改革頻現(xiàn)新動作,廣東、上海、四川、重慶、天津等地相繼公布了地方版的改革“路線圖”。江蘇也剛剛發(fā)布《省屬企業(yè)深化改革實施細則》,在全國率先提出控制新設競爭類國企。
  李錦:江蘇是后發(fā)制人,它的改革已經走到了相當深的層次,這可能是中央深改組調研后,他們了解到中央層面的信息和動態(tài),而迅速做出的反應。
  比較全國各地國企改革情況,沿海和西南這兩個區(qū)域尤其積極。上海去年底打響了*9槍,今年以來沿海地區(qū)的國企改革依次展開,可以說沿海地區(qū)的改革已經接觸到實質,跟核心問題靠得最近,一些動作也走在了前面。
  在西南板塊,貴州、重慶、四川,國企總量不是太大,但三線工業(yè)集中,歷史負擔較重。但是他們這次特別主動,特別是貴州帶頭,跟過去的招商引資有點類似,通過改革把天花板沖破,不設上限,吸引投資,比如把虧損的貴州旅游集團賣掉。
  其他地方,東北、華北就相對比較被動。這些地方重工業(yè)、能源產業(yè)聚集,歷史負擔重,再加上現(xiàn)在經濟增速調整,相關行業(yè)產能過剩,使得這些地方轉型比較慢。
  地方層面的國企改革,涉及了混合所有制、國資結構調整、產權制度等多方面內容。各地都有共同的要求和內在動力,就是為了在面對國內外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發(fā)展大企業(yè)集團,加快增量結構重組。但在國企分類、政企分開、股權改革這些重大問題上,中央頂層設計方案沒有出臺的情況下,各個地方的改革仍然是有限的,只是枝葉在動,根本未動。
  時代周報: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為何遲遲未能出臺?
  李錦: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最早是在2012年12月由時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王勇在中央企業(yè)負責人會議上提出的。2013年上半年拿出了一份初稿,至今已修改十多次。
  從國資委內部來說,最敏感的幾個問題如分類、體制框架、混合所有制、職工持股、退出領域等問題正進入實質性階段。頂層設計方案一直未能出臺的重要原因可能是涉及到財政部、發(fā)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委之間的平衡與協(xié)調。
  國企改革實質上就是資源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調整,改革難就難在這里。國企改革整體方案遲遲未能出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權力分散,“五龍治水”的局面仍存在,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使得改革方案長期處于交換意見和摩擦階段。
  據(jù)我了解,國資委最近開會討論的是國企改革的配套方案,也就是中觀層面的、企業(yè)具體實施的一些方案;至于宏觀層面的,由于部委之間存在很多利益博弈,頂層設計方案一直未能出臺,現(xiàn)在深改組下去調研,由中央來處理這個問題。
  國企分類是改革基礎
  時代周報:頂層設計方案制定提速,意味國企改革的一些問題有望進一步明確。在你看來,深化國企改革面臨的主要難題是什么?
  李錦:這一輪國企改革必須從分類開始,這是基礎,應盡快出臺分類改革的實施意見,才能有效地推動整個國企改革的進程。
  國企分類牽涉到國企改革的性質、標準、目標、途徑和社會資源分配以及效益功能。問題在于,公益型、競爭型國企的分類比較明確,難的是保障型國企。保障型國企具有自然壟斷特征,處于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行業(yè),在央企中包括電力、石化、通訊,或軍工類,但它們又和公益型、競爭性國企交叉存在,內部細分很難。
  分類做起來難,涉及國家利益和企業(yè)內部利益。分類未定,混合所有制就很難推行,因為混合所有制要講哪一塊先讓出來哪一塊后讓出來,現(xiàn)在分類沒分清楚,大家鐵板一塊都不讓。
  另一個難題是框架的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三級框架說法,即“國資委-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所屬國企”三級框架。此前我國國有資本監(jiān)管體系是“國資委-所屬國企”二級框架結構。無論是二級框架還是三級框架,都必須先解決一個問題:企業(yè)由政府哪個部門來管?否則全面深化改革難以深入下去。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電力工業(yè)部、煤炭工業(yè)部、冶金工業(yè)部等9個專業(yè)經濟部門一并撤銷或降格為行業(yè)協(xié)會,由國資委直接監(jiān)管企業(yè),原來的“九龍治水”變成“一龍治水”。
  但這“一龍”卻治不了水,這是因為政企不分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現(xiàn)在又恢復成“五龍治水”—國資委監(jiān)管所屬國企,財政部掌握財權,工信部抓工業(yè),發(fā)改委管項目,中組部人事部負責人事任免,結果導致國資委身份尷尬,什么都管不了。
  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權在誰手里,利怎么分。比如財政部提出成立金融國資委,國土部也提出過礦產國資委;文化部和農業(yè)部下也有很多國企,有效益的都抓住不放,這樣一來除了大“五龍治水”還有小“五龍治水”?,F(xiàn)在是權、事、利三者中,事在國資委,在權和利上其他部門都不放。
  時代周報:框架性的改革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涉及到深層次的體制問題。過去的改革并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李錦:所以現(xiàn)在提出加速頂層設計。國資委身在其中,需要站在高處的“山外人”來設計。其實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非常難。這個方案必須注意借助來自企業(yè)的、地方的經驗和做法,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這是一種改革思路。
  增量改革是“混改”主流
  時代周報:除了分類改革,你認為這次頂層設計方案還應理順哪些關系?
  李錦:這次國企改革*5特點是“啃硬骨頭”,觸及根本的利益關系,方向是市場化,核心是政企分開,關鍵是產權改革,途徑是混合所有制,目標是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增強國企效益。
  頂層設計中需要考慮機制的問題,我認為有三個層面:一個是需要中央決策層決定國資委的定位是什么、國資委管什么,這是權力的集中和分散的問題;第二個是五個重要部委和國資委之間的關系問題。
  第三個就是政企分開,國資委怎么與企業(yè)分開,即微觀和中觀上的三級框架,即“國資委-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所屬國企”的設計,這個也很重要。
  中間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要設多少個?30個還是50個?按行業(yè)分還是按什么分?還有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分離,這是政企分開的關鍵。對國企來講,董事長是出資人代表,是由政府任命的,經理人的聘任則按市場化進行。
  我個人的觀點是未來國資監(jiān)管模式兩層和三層框架并重,三層為主。市場競爭型的78家央企將多數(shù)采用三層架構,而公益型和部分保障類企業(yè)應采用兩層架構,由國資委直屬。
  國資監(jiān)管模式要改,要完善,但不能倒退回“九龍治水”的局面。各個部委不能都想著去管企業(yè),不能趁改革之水摸利益之魚,我反對成立“自然資源國資委”以及“金融國資委”。
  時代周報:產權改革為什么是這次國企改革的關鍵?
  李錦:國企改革的途徑是混合所有制,但“混合”二字把握不好就會變成混亂,所以混合所有制的前提和基礎是產權保護—“產權明確,職責分明,嚴格保護,流轉順暢”。
  在產權改革中,*9個風險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國有資產失去控制力,因為在國家重要的、關鍵的領域,牽涉到國家發(fā)展的領域,國家要控股的,比如軍工、糧食儲備、棉花儲備,還有重大資源如石油,這些部門一旦完全放開,國家擁有的產權不超過50%,國家就會失去控制力。
  第二個是民間資本、民營資本,就是非公有制,因為塊頭小,搞混合所有制,這些社會資本進了國有企業(yè)就像小河流進大海,很快被同化,消失了,需要產權制度來保護民營資本的產權。
  第三點就是在國有資本走向股份化、市場化、公眾化的過程中,防止國有資本的掌權者化公為私。這樣各種風險都存在,所以新一輪國企改革尤其強調產權改革。
  時代周報:混合所有制主要有哪幾種形式?目前進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哪種形式居多?
  李錦:混合所有制總體來說有四種形式:*9種形式是存量重組式產權改革,國企讓出一塊讓民企進入;第二種是增量新組式改革,由于觸動原有的利益較少,改革阻力也比較??;第三種是項目合作式,因為不牽涉產權,是在經營層次上的合作,過去社會資本對國企的項目承包就屬于此類;第四種是內部股份改革式,如高管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
  從央企混合所有制試點來看,因為很多問題還不明確,改革主要以增量改革為主、存量改革為輔,以總結經驗為主、新的探索為輔。
  存量改革因為產權如何退讓、讓出哪一塊的難度和認識分歧較大,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目前處于暫緩狀態(tài);增量改革則可以在不觸動原有利益的前提下,激發(fā)企業(yè)活力,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來源:時代周報

 高頓網校官方微信
掃一掃微信,關注*7財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