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讀研究生開始到職場多年,我的學習和工作對象一直是各種機械、電氣電子、液壓裝備,可以說我的教育背景、職場經歷和金融毫無關聯,但也正是這種毫無關聯使我對金融有更大的好奇心,跨界玩票的樂趣也更大。
以我的專業(yè)視角來看,從金融市場信息收集,到投資決策和執(zhí)行,就是一個控制系統(tǒng)的閉環(huán)。無意中得知量化金融領域有很多理工科教育背景的人士,于是順藤摸瓜地把《征服市場的人:西蒙斯傳》翻看了一下,聚焦到了三個關鍵詞:數學、算法、編程。于是,某理工男如同“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郭芙,一路循跡而來,一頭扎進了CQF課程。
CQF課程也讓我知道了以后該學什么。我意識到,CQF并不是一張奢侈硬紙板的豪華拍賣會,而是從此以后在這條道路上必然曲高和寡的餞行小酌。
圖片
CQF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可以看到一條條精彩的道路,那些在CQF課程里廣泛涉獵到卻來不及精進深入的駁雜主題,會伴隨嘻哈而來,微醺而歸的同學們一路跋涉,渡過一段沉默孤寂卻又生機勃勃的求索期。
另外,CQF課程讓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有機會認識金融圈專業(yè)人士的和對金融有興趣的朋友。投資CQF如同買了一張入圈的門票,希望得圈內三五好友,從此“我今欲醉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在數學色彩比較濃厚的課程里,我比較注重教學視頻里提到的有明確數學描述的內容,比如某個定義,某個定理,我會截屏保留,課后將截屏的核心內容梳理一遍,找找相關教科書里的詳細內容,力求做到自己能夠推導細節(jié),至少做到記住推導的框架思路,這花去了我大部分的學習時間。

至于量化還是不量化的,我覺得這只是手段不同。量化工具適合毫無背景的平民投資人,以足夠強大的數理學術背景,用局部技術工具去“對沖”掉那些二代背景投資人的不對稱信息工具。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豪雄皆是凡人做”,不論做哪一行當,最終都是“英雄既問出處,也看各人手段”。人和人的差距,不在于學歷和金錢,而在于認知格局和執(zhí)行能力。
最后,我想用幾句英文作為結尾:
The woods are dark,lovely,and deep,but I’ve promised to keep,and miles before sle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