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會計基礎的確是CMA考試中的重點難點,但是學習都是有方法的,復習的時候用上以下四個小技巧,說不定你會發(fā)現(xiàn)成本會計基礎也沒有你想的那么難。
  很多人認為CMA相較于其他證書要好考些,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它只考P1和P2兩個科目。事實上,CMA這兩個科目中的難點還是有很多的,例如說P1中的成本會計基礎。雖說成本會計不好學,但要想學好也是有一些技巧的,掌握以下幾個復習要義,攻克成本會計不是問題。
  明晰各類術語定義
  成本會計基礎這個方面涉及了眾多的專有名詞,所以要想真正理解這一塊的內(nèi)容,首先要明晰這些術語的定義。從成本對象、成本動因到成本聚積,再到成本分配,考生必須清楚地記住其概念以及不同術語之間的區(qū)別。例如說,成本法可分為實際成本法、標準成本法以及正常成本法,考試時常用的是正常成本法,考生在學習的時候切忌將三者的概念混淆。有人說P1的學習有一大部分是靠背,雖然不能說這句話完全正確,但對于背下定義來說,還是十分有道理的。
  牢記成本歸集制度
  成本歸集制度是成本分析法中的重點,這一個部分在成本會計基礎這一章節(jié)中所占考點比重也是*5的,所以掌握了這一項,成本會計基礎也不會有什么大的問題。成本歸集制度是將各項成本收集起來并將他們分配給特定的成本對象,其中常見的方法是:分批成本法、分步成本法、作業(yè)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在學習這幾種方法時,必須牢記相互之間的區(qū)別及其特點、適用范圍、優(yōu)點以及局限性。不同類型的企業(yè)所使用的成本歸集法有所不同,所以考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試著記住一些典型的企業(yè)實例,方便在后面的學習中舉一反三。
  聯(lián)系其他知識理解
  學習理論知識最關鍵的是要與實際相結合。CMA所包含的知識體系都是針對實際財務管理方面工作的應用問題,都具有務實意義,而成本會計基礎這一章在現(xiàn)實工作中的應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報考CMA的考生有不少是在職人員,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考生可以將所學知識代入到日常的工作中進行檢驗,既能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更能解決日常工作中遇見的問題。對于一些在校的考生來說,雖然不能結合日常工作來學習,但是學生黨在校要學習一些相關的課程,如高數(shù)、微積分。利用這種數(shù)學思維方式來學習CMA成本會計基礎的考點,能幫助考生理清楚其中的邏輯脈絡,這也是很多跨專業(yè)的考生雖然沒有大量的財務專業(yè)知識,照樣能學好CMA的原因了。
  結合習題反復練習
  考生們經(jīng)常認為自己能看懂書就是真的掌握了其中的知識點,事實上一做題發(fā)現(xiàn)錯誤率很高。這是因為成本會計基礎這一章節(jié)涉及大量的邏輯關系,如果考生并沒有做到真正熟練地掌握其中的知識,考試的時候思維的速度也必然提不高。CMA考試的題干都很長,但是其中有大量的干擾條件,而且題目真正有用的信息往往會以一種十分隱晦的方式提供出來,如果考生沒有快速的反應能力,很難維持平均一道題1分40秒的速度,就更不用說正確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