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表的稀釋每股收益是企業(yè)??考慮潛在股權擴張風險后,普通股股東每持有一股可能被攤薄的凈利潤或凈虧損??,是《初級會計實務》考試的核心考點之一。稀釋每股收益通過假設所有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如可轉債、認股權證)轉換為普通股,重新計算每股收益,幫助投資者評估企業(yè)盈利的潛在風險。
利潤表的稀釋每股收益
  稀釋每股收益的核心定義
  1.??法律定義與業(yè)務實質??
  稀釋每股收益的本質是??企業(yè)盈利能力的“底線指標”??,具有三大核心特征:
  ??風險預警性??:提示可轉債、期權等工具可能攤薄股東收益(如某公司發(fā)行可轉債,轉股后每股收益下降0.2元);
  ??動態(tài)模擬性??:假設所有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已轉換為普通股(如員工期權行權增加股數);
  ??稅后調整性??:需扣除利息稅盾影響(如可轉債利息稅后增加凈利潤75萬元)。
  ??與基本每股收益的區(qū)別??:
  ??基本每股收益??:反映當前實際股權結構下的盈利能力;
  ??稀釋每股收益??:揭示潛在股權擴張后的盈利底線(如某公司基本EPS 2元,稀釋EPS 1.8元→潛在攤薄風險10%)。
  ??案例??:某奶茶連鎖品牌發(fā)行100萬份認股權證(行權價8元,市價12元),凈利潤2000萬元,普通股股數1000萬股。
  ??稀釋EPS??=2000萬/(1000萬+33.3萬)≈1.94元/股(相比基本EPS 2元,稀釋3%)。
  稀釋每股收益的三大構成要素
  稀釋每股收益的計算需包含以下內容:
  1.??分子調整:凈利潤的稅后修正??
  ??加回可轉債利息??:假設可轉債轉股后節(jié)省的利息支出(如年利息100萬元,稅率25%→加回凈利潤75萬元);
  ??扣除潛在收益/費用??:如期權行權產生的稅費(某科技公司期權行權支付稅費50萬元需扣除)。
  ??案例??:某制造企業(yè)發(fā)行5億元可轉債(利率3%),轉股后可節(jié)省利息稅后收益1125萬元(5億×3%×75%)→調整后凈利潤增加1125萬元。
  2.??分母調整:加權股數的虛擬擴張??
  ??可轉債轉股數??:按面值轉換比例計算(如100元債券轉10股→5億元可轉債轉5000萬股);
  ??認股權證調整數??:行權價低于市價時,按公式計算增量股數(增量股數=擬行權股數-行權價×擬行權股數/市價)。
  ??案例??:某零售企業(yè)認股權證擬行權100萬股(行權價10元,市價15元):
  ??增量股數??=100萬-(10×100萬)/15≈33.3萬股→分母增加33.3萬股。
  3.??稀釋性判斷:從大到小的順序計算??
  ??優(yōu)先計算高稀釋性工具??:如可轉債稀釋效應>認股權證;
  ??反稀釋性排除??:行權價高于市權的期權不納入計算(如某公司期權行權價20元,市價18元→無稀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