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會計準則(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簡稱IAS)是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并公布的會計一般規(guī)范。其目的是促成國際范圍內的會計行為的規(guī)范化。它不直接約束各國的會計活動,而通過納入各國的會計規(guī)范系統(tǒng)來對各國(主要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會員所在國)的會計活動施加影響。
國際會計準則
現已公布的國際會計準則有“會計政策的披露”、“存貨估價”、“折舊會計”、“財務報表”、“合并財務報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會計對價格變動的反映”、“非常事項與前期事項的處理和會計政策的改變”、“研究和開發(fā)活動的會計”、“或有事項和資產負債表日以后發(fā)生事項的處理”、“建筑合同會計”、“所得稅會計”及“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的列示”,等等。

國際會計準則的順周期效應

1、首先,國際會計準則的順周期效應使金融機構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并不公允。
這一點不僅表現在市場高漲時,由于交易價格高,容易造成相關產品價值高估;市場低迷時,由于交易價格低,往往造成相關產品價值的低估。
同時,它也表現在市場交易不活躍而需要通過估值模型定價時,估值模型也容易發(fā)現和計算合理的價值。不同模型以及機構所設置的量化差異,使得估值最終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一些金融機構按照調整后的市場變量,依舊模型給出的定價賣出資產,交易結果又會催生新的市場交易價值,從而產生新的所謂“公允資產”,呈現出反身性特點。
顯然這種不合理的周而復始的合理性,產生了更多的負面效應。
國際會計準則順周期效應.jpg
2、其次,國際會計準則的順周期效應影響了一些金融機構抵御和化解風險的能力。
在市場向好的時候,以公允價值計算的金融產品獲利豐厚,金融機構利潤表上體現出大量利潤,不僅使得金融機構管理人員滋生盲目樂觀的情緒,也促使股東有更多多分紅的意愿,不利于增強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
一旦經濟下行,市場看空,相關金融資產價值被低估,金融機構就要按要求計提撥備或減少所有者權益,這將影響金融機構的盈利水平和資本充足率。
為避免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金融機構勢必會加大相關資產的拋售力度,形成反身性,市場如果持續(xù)長時間走壞,最終導致這些金融機構無法解決流動性不足和資本充足率不足而垮臺。
3、再次,國際會計準則的順周期效應容易加劇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的不理性。
在市場波動時,投資者以及一些評級機構為了規(guī)避責任,唯恐自身的執(zhí)業(yè)水平會受到質疑,往往扮演火上澆油的角色。
他們會在短時間內多次調整同一個機構、同一個金融產品的信用評級和投資等級。這種評級結果與公允價值相互影響,很難說是合理、健康的。
與此同時,這些未必真正反映資產價值和風險狀況的各種信息數據,通過媒體的傳播,進一步加劇市場的情緒波動,形成各種周期因素的疊加與擴大。